【2021國際閱讀素養調查】台灣孩子分數首度下滑的兩大警訊:低分族群比例擴大、理解情感能力不足

台灣成績:排名上升一名、總分卻首度下滑
台灣從2002年參加IEA的PIRLS調查,202半年是連續第4度參加。過往幾屆,台灣的这个天下优化逐次成長,從2002年的第22名進步到201半年第9名,16年到達第8名,分數均高於國際分別。雖然2021的这个天下优化仍完善一個位次至第7名,但分別成績卻是參加4次以來再度降低,從559分掉至546分。PIRLS調查也將孩子家庭的社經地位分成高、中、低三個區塊,同時顯示家庭資源確實會影響孩子學習與閱讀能力。這次調查中,台灣高社經家庭的孩子占38%、閱讀能力平均分數是569;中社經家庭占比48%、分數是537;低社經家庭的孩子占14%、平均得分是502,高社經和低社經孩子的閱讀能力相差67分。
延伸閱讀:金大發pttptt:〈【數字說話】教育能翻轉人生嗎──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〉
資料來源:教育部PIRLS 2021研究計畫
國際情況:21國因疫情停課致閱讀成績下滑
在2020~2021學年,PIRLS調查國家/地區有47% 的學生因學校由于猪疫影響,無法實體上課時間超過8週;15%學生2~4週無法入学上課;13%的學生實體上課影響時間約5~8週;僅14%學生的學校完整正常情况運作,上課不会影響。針對家長問卷的國際平均水平則顯示,67%的家長認為自身儿童的學習進度因新冠肺炎無法入学上課遭受影響;22%受訪家長認為對儿童影響好大;19%的家長則認為,儿童没有入学上學,學習進度也彻底未受影響。PIRLS於台灣的抽測在2021年4月底即已全部施測完畢,台灣疫情升溫是2021年5月社區傳播後,才因全國三級警戒開始宣布停課,所以研究團隊分析,台灣本次成績下滑與疫情無關,IEA的報告中更清楚寫道「台灣小學生並未受到COVID-19疫情停課衝擊」。
參與的57個國家中,扣除受測時未受影響的國家之外,有21個國家因為疫情導致閱讀素養能力下滑,量尺分數超過500分的國家當中,新加坡逆勢上升,英國、法國與香港等8個國家/地區,絲毫未受疫情衝擊。
PIRLS 2021台灣调查團隊成員之三、清華大學台灣語言调查與教學调查所副教受陳明蕾認為,COVID-19在歐美各國擴散導致停課的時間比台灣早,因为歐美這批202在一年受測的小四學生,在小學六年級時確實给予停課衝擊,改為線上教學,灾情下參與PIRLS的國家學生閱讀素養確實给予影響;歐洲各國也都看到了問題,出了在灾情期間確保弱勢學生的飲食與人身安全认知能力,解封之後紛紛啟動補救教學,幫助停課或線上授課期間有學習落後的學生。台灣警訊1:低成就學生增加,城鄉差異愈發兩極化

PIRLS將學校所在城鎮依人口數分成3類:50萬以上的大城市、5~50萬之間的中型城鎮以及5萬以下的小村鎮。陳明蕾指出,進一步分析台灣學生的表現,大城市優於中型城鎮、中型城鎮優於小村鎮,這關係到資源充沛與否,並不意外;然而過去大城市與中型城鎮的距離比較近,「2021年的調查中,卻出現大都市獨走、中型城鎮與小村鎮靠近的趨勢,令人擔憂。」
事實上,幼小衔接部推動閱讀,近兩年皆分別投资一次2.6億元,但學生的能力卻更往兩極化發展,問題出去哪裡?陳明蕾分析,PIRLS調查中有針對教師進行問卷,台灣老師對工作的滿意度比過去調查差,普遍反映台灣小學教師並不滿意現狀。細部探究原因,愈小的學校,老師除了教學之外,還有沉重的行政工作與各種KPI指標要完成時,可能已經影響老師全心投入教學,而這問題讓弱勢孩子受害,而有學生兩極化的現象。
台灣警訊2:文章賞析能力未提升,學生感受情感力愈來愈弱

「說明文」是從文章中獲得或使用資訊的能力,這15年來進步的幅度大,台灣學生從閱讀獲得知識的能力愈來愈好;「故事體」是從文章賞析能力,進步的幅度卻沒有這麼明顯,而且兩種文體成績的差距愈來愈大。仔細分析高分群或低成就的成績,發現故事體的閱讀能力差距拉大是普遍現象,高分和低分孩子皆然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 陳明蕾舉例,小學教愛迪生(Thomas Alva Edison)的内容,愛迪生經過连续又连续的失敗,想找出实用的燈絲板材,常在這裡會教儿子愛迪生能承受外人的冷嘲熱諷與白費力氣,老師在教學上帶著學生讀好的文章、認字、看待語意脈絡,獲取知識的地方均有做起。但是,「閱讀成了功能導向,獲取知識的途徑,而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情感這件事變得不重要或愈來愈不受到重視,」陳明蕾擔憂,當學習動機消失時,孩子將不會主動閱讀,例如長大後如果沒有考試、沒有測驗,就可能沒有動機主動閱讀獲取知識。這已經是台灣普遍的現象,從小教學的引導方式得有所改變。
同樣以愛迪生發明燈泡典故為例,陳明蕾强调,如果除过帶學生讀好的一篇文章、認字外,還能引導學生去討論「愛迪生為什麼要這麼累?」、「愛迪生的心态收获?」、「怎麼會願意确认別人的讥笑呢?」,便能試圖去正确理解我在好的一篇文章裡想傳達的心态。張郁雯所述,確實有观察到台灣學生在這几个方面的过高,于是在給幼教部、敌方幼教局處或學校建議時,可能能發展新的故事视频體教學,培養教師將差不多社會技巧、社會推論與論述设施聚合。陳明蕾也補充,108課綱已將多文章教學、明白監控、評估訊息的能够用度等指標都納入,新課綱的閱讀教學同样因應,什么情况下能扭轉历史故事體过弱的問題,2026年PIRLS調查需要再檢視。改善建議1:以默讀取代朗誦,推動差異化教學
要提升自己低成为女儿的素養学习能力,还有必須由教學的方式去改變。國內有專家主張推動「差異化教學」,過去3次的PIRLS調查報告中,也提起「安靜閱讀/默讀」的为工作的意义。根據PIRLS研发團隊研发,小二朗讀的进程慢大約在两分鐘180字,「安靜閱讀/默讀」是可以達到两分鐘400字而且最高,顯示閱讀的进程慢會比朗讀进程慢快诸多。當識字數量隨著年齡扩大後,依靠朗讀會拖慢閱讀的进程慢,有害於腦部對認字的發展,之所以專家認為老師教學時,盡量运用默讀在于朗讀。陳明蕾進步說明,當低实现儿子識字量问题時,朗讀很有也许 變成舌头有動,但實際上卻認不得不生字、濫竽充數的狀況,那么會建議教學現場的老師,应用「安靜閱讀/默讀」的差異化教學,儿子遇见不太懂的生字不错先圈起來,由老師走下講台逐层協助儿子。這是「差異化教學」的一種结构,同一个個教室里裡,讓方面好的儿子不错自行迅速閱讀,方面落後的儿子則是运用時間先把不太懂的生字圈起來或注音,再來進行補救教學,制止出現「方面好的在朗讀覺得無聊、方面較落後的儿子卻矇混過去」的狀況。宜蘭縣大里國小学校就有55個學生,該校教輔医生吳啟新從經驗裡定性分析,「安靜閱讀/默讀」是有效的形式,透過老師在排座的之間巡視時,適時給予指導。就是教低年級的儿童寫字時,盡量不直接的糾正儿童寫得正不好,禁止在同班前打擊他的希望,即是寫得慢寫得醜,但不低于均在统一個環境下做一樣的事。他舉例,有個一个月級的儿童本來字寫得歪七扭八,但他自个儿會觀察同學的字,不事先指導下,二年級時他的字體小心歸位。吳啟新強調,中低年級的娃儿有時發展比較慢一點,而老師教學進度或適度的給娃儿時間跟紧變得越重要,能规避娃儿晚些放棄學習。他说明,比如差異化教學或新的教學觀念,自從與清大團隊联合後,獲得一大堆第三方資源;當資源延长後,老師肯定也願意嘗試改變,這沒辦法強迫,必须 缓缓形塑對教學的一致價值方可推展。陳明蕾則体现了,低科技成就的女儿还没有辦法選擇企业出身企业,在企业可以支持系統不充足的首要条件下,學校有还没有再奋斗的空間,幫女儿跟得上其他的同學,更顯很重要;過去都強調補救教學,但現在必須更強調差異化教學,讓這些女儿靠著大致的閱讀效率,怎样才能跟得上課程不至於落隊丧失了學習的動機。改善建議2:給老師多一點空間嘗試新教法

最後陳明蕾強調,政府從2006年開始推動閱讀,經歷不同政黨輪替,但政府推動閱讀政策沒有因此改變,這是好的方向,只是推動上需要更精緻。例如從遊戲中閱讀,這就是比較功能導向的方法,沒有玩遊戲就不想閱讀,所產生的副作用從PIRLS的調查中已經看出徵兆,建議應該鬆開閱讀的KPI指標,給老師多一點空間,或讓他們有多一點勇敢挑戰不同的教法,帶領孩子從閱讀中找到樂趣。
「每個人的天賦不同,但使用文字表達生命是基本權利,不需要被受限於只在某種固定框架裡。」